中国人判断是否为近亲结婚就是看是否出五服,五服以内的都算近亲,五服以外的算远亲。那什么是五服那?
五服制度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习俗,也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。在《礼记 •丧服小记》中记载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对丧服穿戴的标准。因先秦时期的古文都言辞古奥、诘屈聱牙,小编只能借助其他文献相互佐证,期待能给大家整理出比较完整的古代丧服制度。
冬季的沈阳市纪念林
“斩哀,括发以麻。为母括发以麻,免而以布。齐哀,带恶笄以终丧。男子冠而妇人笄,男子免而妇人髽。其义:为男子则免,为妇人则髽。苴杖,竹也。削杖,桐也。”
以上文字就截取自《礼记 • 丧服小记》。大致意思是:孝子为父亲服丧期间要穿的是斩哀服,如果没有成年,就用麻绳绑住头发。母亲死了先用麻绳绑住头发,然后用麻布裹住头发叫做免。
媳妇为公婆服丧穿的是齐哀服,用榛木的枝条做发笄,并系上麻布的带子,一直到服丧期结束才能拿掉。成年人平时装束是男人有冠,妇女有笄。到服丧的时候,男子用免,女人用髽,以表示区别。
为父亲服丧用的哭丧棒叫做苴杖,苴杖就是竹子做的,为母亲服丧用的哭丧棒叫削杖,是桐木削成的。
这里提到了斩哀服和齐哀服。其中的哀很多文献都提示应该读cuī(音崔)。哀在这里单独指上衣,下衣叫裳。斩哀服和齐哀服是与逝者关系最近的两种人的丧服。
斩哀服一般是孝子穿戴的丧服,也包括未嫁女子为父母、媳对公婆、妻对夫、养子对养父、嫡长子长孙对祖父(父亲已经去世,祖父后去世时)、逝者主要继承人等。斩哀服是孝服中最重的一种。斩哀服全套由衣裳、冠、绖带、履、杖五个部分组成,穿戴斩哀服者需要服丧三年。这里先介绍斩哀服的样式。
斩哀服布料用的是不经过染色的粗麻,是所有麻布中缝隙最大的一种,而且是布料不辑边的麻布,这种麻布会有很多线头,显得很粗糙。一般都是逝者死亡前后很短的时间准备的衣服因此颜色偏暖黄色。
丧服在原料上一直崇尚粗糙,原始的原则,原料越是粗糙,表示丧服就越重,在丧服的体系中等级就越高。元朝之前麻布还是比较普遍采用的,元朝时棉花的种植在中国得到了普及,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麻布就逐渐的被普通的棉布代替。这时仍然坚持最原始的粗糙与质感,因此即使的是棉布依然不会染色,也不会辑边。这种风俗被广泛的接受,知道今天人们的丧服依然是没有经过染色的粗绵白布。
《丧服》记载:“衣二尺有二寸”,衣指的就是上衣,二尺二寸就是衣领到腰部的宽度,古代布匹普遍的宽度就是二尺二寸,所以衣襟至袖以一幅布连成。上衣中腰以下分为衣带下和衽。
古代男女下面穿的都是裙子,因此裳在古代指的就是下身穿的衣服。古代重衣轻裳,因为衣都是有下衽的,所谓衽就是腰以下再接出一段就像现在开领长衫一样,上衣通常都是能遮住大部分裳的。所以斩哀服中对衣的要求很高,对裳的要求就很低,裳的裁剪与样式有时候与平时穿的差不多。笔者从一些文献中总结出关于斩哀服的裁剪样式,下面尝试绘画出来为大家展示一下,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致电我们沈阳市纪念林殡仪团队,我们会帮您解决殡仪中的难题,电话024-66688236、024-66687779。
斩哀服的裳三幅穿在前面,四幅穿在后面,否则会被人批评为颠三倒四。